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批示指示
局党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深入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将传达学习作为严肃的政治要求、重大的政治任务,注重学深悟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学习效果向工作实际转化。
(一)坚持融入日常,推动全市地震系统深入学习
抓关键少数。举办2期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管理研修班,向参会的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分管领导、地震工作部门负责人及业务骨干传达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汪洋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中国地震局改革要求,要求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立足本地区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大胆突破。
抓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到唐山视察调研第二天,重庆市第四届防震减灾网络知识竞赛决赛举行 。王志鹏同志介绍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要求全市地震工作者要转变观念,牢记使命,树立震灾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
抓责任压实。召开全市地震系统工作会议,传达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国务院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全国地震局长会议精神,明确年度重点任务,要求各区县(自治县)地震工作部门认真学习贯彻。18 个区县(自治县)及时报送了学习贯彻情况。会后,以每周工作完成情况通报、每月工作完成情况通报、季度点评等方式,加强重点任务落实督查督办,建立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责任追究机制,确保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二)坚持以上率下,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系统学习局党组研究制定学习方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突出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坚持做到与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相统一,与落实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地震部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部署相结合,与推进重庆市防震减灾改革发展相呼应。召开局党组会议2次,研究制定党组中心组和全局职工学习计划。
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就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专题学习4次。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召开后,立即组织学习新华社通稿,指定相关部门跟踪《意见》发布。《意见》印发后,第一时间全文学习。分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三次、三十四次、三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以及汪洋副总理视察中国地震局重要讲话。
召开职工大会传达。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全国地震局长会议、汪洋副总理视察中国地震局等重要会议、重大事项后,均及时召开全局职工大会,传达相关精神,要求认真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结合重庆市情震情,推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更好服务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各支部主题党日学习。4 个机关支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写体会、讲收获、谈认识,党员同志普遍提高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增强了推进防震减灾事业改革的信心。
(三)坚持效果导向,注重学习理论向指导实践转化
在工作建议中运用。及时向市政府呈报全国地震局长会议、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汪洋副总理视察中国地震局等重要情况。每年至少主动向市领导汇报工作2次,重要情况及时汇报,提出工作建议。向市政府呈报《重庆市地震局关于贯彻落实汪洋副总理视察中国地震局重要讲话精神有关情况的报告》(渝震文〔2017〕8 号),提出了下一步 5 项重点工作安排建议,刘强副市长充分肯定,表示赞同。
在政策研究中运用。加强政策研究,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贯彻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落实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2017 年面向全市地震工作部门设立了 5 项政策研究课题,全部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改革、区县防震减灾工作机制改革等重大现实问题。
在工作实践中运用。用震灾风险管理理念指导工作。与四川省地震局联合启动成渝城市群防震减灾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年度应注意地区所在的区县开展地震灾害预评估工作,5 个区县已完成。积极推进综合减灾,深化部门合作。主动与重庆市水利局对接,联合转发水利部、中国地震局关于做好水利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派专家为各区县水利(水务)局长、河长办公室主任、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专题讲授水利防震减灾管理知识。
二、有序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局党组准确把握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核心要义,切实增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坚决落实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改革的要求
加强对全市地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2017 年 2 月成立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工作组,4 月成立局党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均由王志鹏同志任组长。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先后召开工作会议和专题讨论会4次,重点研究了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相关方案。4 月中旬,召开第 11 次党组会议,专题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有关问题。5 月 26 日,召开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四次、第三十五次会议精神,研讨当前制约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二)凝聚共识,压实责任,激发改革动力
在全市地震系统工作会、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动员会等多个场合,王志鹏同志反复阐述地震系统改革的背景、意义、内容、目标,要求将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重庆的市情震情结合起来。统一思想,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凝聚力量,通过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激发改革动力。
(三)加强调研,厘清思路,谋划改革路径
扭住组织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关系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围绕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岗位管理制度改革、以改革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课题,深入调查研究。安排班子成员围绕区县地震应急能力建设、防震减灾宣教长效机制建立、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立开展调研,进一步厘清改革思路。
(四)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推进改革落地
谋划年度工作方面。以践行“两个坚持”,实现“三个转变”,奋力推动重庆市防震减灾事业再上新台阶为主题,在分析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 6 方面 20 项重点任务,细化分解了 100 项年度重点工作目标。
抓紧研究改革措施方面。详细梳理重庆市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 15 项改革措施全部被市政府采纳。结合中央专项巡视整改巩固深化,结合落实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地震部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年度目标任务,提出贯彻落实汪洋副总理视察中国地震局重要讲话精神工作方案,明确了31项工作措施。
加强薄弱环节工作方面。持续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积极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为重庆潼南机场建设等重大工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积极推进重庆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举办第五届重庆市防震减灾网络知识竞赛,参与人数达 54 万人。在“5·12” 防震减灾宣传周期间开展系列活动,与市科委、市教委、市气象局联合举办全市中学生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竞赛,主办四直辖市中学生防灾知识挑战赛等活动。
提升科技水平方面。策划创新团队建设,通过项目支持方式,搭建平台、投入经费、加大激励,在地震预警、信息技术、震害防御、水库和页岩气地震等方面加强研究,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争取国务院三峡办批复《三峡库区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和完善地震灾害监测系统方案》。加强局所合作,深入推进与中国地震局地质所、地球所学术交流合作。与重庆市规划局在地球物理场观测、大地测量、形变监测、地理信息等领域展开深层次合作。积极组织申报 2018 年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科研课题,申报课题数质量有较大提高。
完善工作组织机制方面。把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工作部署抓牢抓实,作为联席会议办公室,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刘强副市长“切实履职尽责,抓好责任落实;切实夯实基础,推进综合防范;切实深化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切实加强引导,形成良好氛围”要求,研究制定本系统 2017 年度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和措施。协调市政府应急办,积极推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实体化。
三、牢牢把握新形势下重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和重点
扎实推进新形势下重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局党组紧紧扭住 4 个关键问题,抓牢 12 项重点改革任务。
(一)坚持以事业为根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防震减灾工作不是中心任务却能够影响中心,不是大局却能够牵动大局。重庆市防震减灾工作经过十数年的接续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党和人民的期待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不推动防震减灾事业改革,不仅影响事业发展,更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失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牢固树立落实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正确处理防震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灾前预防,更加注重综合减灾,更加注重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更加强化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创新举措,不断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向往更加安全的生存发展环境,对减轻地震灾害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依靠人民,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工作对民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保障作用,服务国家和民族安全发展。
为人民服务,就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公共服务在防震减灾整体工作中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公共服务的标准化程度不足,产品比较单一。要树立公共服务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生命线的理念,加强公共服务意识。研究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专门规划,着眼服务政府决策和满足社会需求,提出推进公共服务的有效措施和工作计划。探索开展地震公共服务清单编制,对外公布公共服务项目,明确公共服务的对象、标准和责任。抓好公共服务产品产出,打造地震监测预测预警、抗震设防、科普宣传、应急救援核心产品,拓展服务渠道,积极推广应用。利用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地震行业对外公共服务窗口。
(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
1. 加强震情监视与跟踪研判。紧盯全市值得注意地区,做好震情监视、短临跟踪、异常核实和分析研判等工作。重点抓好小震活动变化和前兆异常的动态跟踪、显著地震的专题研究、宏微观异常的调查落实,提高宏微观异常零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坚持周、月和临时会商制度,在有条件的区县落实震情会商制度。做好党的十九大等重大活动和特殊时段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及时处置并认真论证地震预测意见,探索建立向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县报告(通报)预测意见的机制。
2. 优化预测预报工作机制。加强震情会商改革,努力推进震情会商制度化、规范化,克服地震部门“关门会商”的弊端,实现“开放会商”,引导更广、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会商。探索区县会商改革思路,在直属台站和有条件的区县率先开展会商,提升区县地震部门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加强数字预报、数字地震学、热红外等技术研究,提高地震预测预报的科技支撑水平。以地震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地震预报标准化服务和体制机制改革。
3. 突出监测台网质量建设。依靠科技,推动智慧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加强测震台网和前兆台网管理,做好地震速报及震情值班,确保台网监测设备和信息网络系统畅通、稳定、高效,台网观测仪器平均运行率和数据完整率继续保持优良水平。完善台站三级运维模式,提升片区中心业务管理能力、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能力。做好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促进应急流动演练和流动监测常态化、制度化。逐步制定地震监测数据标准,强化数据资源共享,强化地震监测产品服务质量管理。
4. 加强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成国家和重庆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优化地震监测台站布局,提升区域地震监测能力。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整体布局思路,加快预警项目实施进度。加快推进地震灾害预警与灾害应急处置联动研究,建立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解决地震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
5. 完善抗震设防监管与服务规范。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改革,公布第三方技术审查机构,完善工作程序。明确以地震安评监管为重点的抗震设防管理权责体系,找准监管切入点,合理设置监管环节,制定监管与执法标准规范。积极融入市政府政务服务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采取措施有效推动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贯彻实施。协同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对学校、医院等新改扩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加强农居安全宣传,开展农居抗震设防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改变渝东北、渝东南农村地区住房设防程度不高的现状。
6. 深化防震减灾示范创建。继续强化多部门合作,深入开展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大重点扶持力度,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试点。对现有市级示范学校和示范社区开展中期评估,推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常态化,进一步发挥示范创建的带动作用。
7. 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全面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等部门,吸引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融合发展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深度打造“重庆市防震减灾网络知识竞赛”宣传品牌,开发优秀科普产品,利用“互联网+科普”,不断提升科普宣传公共服务的吸引力和宣传效果。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重大震情报告、地震预警、平息地震谣言等紧急沟通机制。加强科普教育专家、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提高科普传播和舆情引导能力。
8. 做好地震灾害风险防范与应急准备。深化扩大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主体延伸,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依靠科技,全面提升我市地震应急救援的能力。坚持有震无震按有震防,大震小震按大震防。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完善预案体系,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害风险预评估工作,推动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地震风险源、危险点排查工作,强化重庆特有的大型水库、页岩气、地质滑坡等震灾风险评估。加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监督检查,确保震而有备。改进地震灾情收集工作,提高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技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决策辅助效果。
9. 加大科技体制创新力度。“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深入贯彻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实好《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的意见》。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丰富科研平台,增加经费投入,完善科研创新评价和绩效体系。充分发挥重庆地理与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地震局地质所、地球所和重庆市规划局的科研合作,开展页岩气开采和水库诱发地震等重点领域研究。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建设创新团队,用活绩效政策,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10. 提升地震工作信息化水平。把握重庆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契机,积极参加全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实现防震减灾综合数据与全市社会公共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地震监测预警数据的开放共享,以信息数据的放大效应促进信息公共服务。确立“系统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理念,推进重庆市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建设。建成防震减灾综合数据和灾害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平台。
11. 有序推进“十三五”规划任务实施。按年度细化分解本地区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和重大项目,明确主体责任、任务分工、计划进度。积极争取将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重点项目优先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在年度预算安排中给予重点支持。做好规划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按照规划设计加快推进项目立项与实施。
12. 理顺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区县一级地震工作部门工作体制,争取对合署办公的地震工作部门统一归口、统一设置。建立全市地震系统良好的工作决策、部署、运行、培训、考核机制。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建立多方面、多层次的部门间协同工作机制,深化与气象、科技、教育、发改、建设、国土、规划、法制、民政等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四)坚持以人才为基础,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证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重庆市地震局科技领军人才奇缺,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育以青年骨干为主的业务和科技创新后备力量,打造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在地震预警、信息化建设、震灾预防、水库和页岩气诱发地震研究等方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取得突破性成果。灵活人才管理,合理分配岗位,完善奖惩与激励制度,为管理和科技人才的成长和进步创造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在事业单位岗位聘任中高级岗位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化绩效工资分配,加大对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总之,要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优化,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保障、行业内受尊重。
持续改进作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规范权力运行,自觉接受监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弘扬防震减灾行业精神,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宣传教育年活动,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不日新者必日退”。重庆市地震局党组将切实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弘扬防震减灾行业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只争朝夕,攻坚克难,把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转化为防震减灾事业的现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