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震局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8"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讲话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
发布时间:2017-07-27 17:19:57             信息来源:湖北省地震局
分享到: 更多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

  (一)及时学习领会贯彻2016年12月30日,党组会议专题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防震减灾工作的23 次重要批示,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第十巡视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中国地震局郑国光局长在巡视整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全局认真贯彻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各党组成员要按照郑局长要求,针对自己分管工作,抓好整改落实。要统一思想,逐条按计划及时间节点完成整改,巩固整改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在湖北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姚运生同志的主持下,今年1月22日召开党组会,1月24日召开全省地震系统视频会,2月4日召开局务会,2月6日召开党组中心组扩大会,2月16日召开全省市、州地震局长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传达学习中国地震局郑国光局长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新思想新要求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郑局长2017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工作报告。会议要求我省地震部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拥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与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着力提升政治站位和政治担当,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精神,指导和做好新时期湖北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

  4月19日召开党组会议,4月20日召开党组中心组扩大会,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讲话,传达贯彻了汪洋副总理视察中国地震局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意见》,学习讨论了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同志在中国地震局局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动员讲话精神。会议对贯彻落实工作做出部署,提出了要求。

  我局办公室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中国地震局向汪洋副总理汇报材料、郑国光局长在中国地震局局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动员讲话等材料进行了汇编,要求中层干部认真学习并传达到每位职工。

  我局机关党委要求每个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认真深入学习,在支部组织生活会上研讨,谈学习体会。

  (二)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方法、根本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的一次升华,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是推动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通过学习,使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上来,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坚定事业发展信心,大力推动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深化改革。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3次讲话和批示,树立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认真谋划今年工作,把准方向,认真谋划,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敢于担当,抓实工作,扎实做好我省的防震减灾工作,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十九大召开。

  (三)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汪洋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

  李克强总理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批示以及汪洋副总理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我们地震部门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牢固树立有震无震按有震防,大震小震按大震防的底线思维,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

  我局对贯彻落实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各单位、各部门要将李克强总理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批示以及汪洋副总理重要讲话纳入近期学习内容,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的工作部署结合起来,进一步组织研讨,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国地震局党组的精神落到实处。

  二是正确把握防震减灾工作方向。全局上下要以讲话精神统领事业发展,坚决贯彻落实好上级的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狠抓我省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解决地方市县地震工作推进力度不一、地震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等“短板”问题,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提升我省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

  三是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促进发展、专注主业、科学合理、务实可行、稳中求进”的要求,聚焦三大工作体系,扎实推动防震减灾业务体系改革向纵深发展。

  四是狠抓工作落实。结合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制定贯彻落实方案,细化举措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工作任务落实。

  (四)贯彻落实郑局长讲话和中国地震局党组24条举措

  通过认真学习郑局长讲话,以及贯彻落实《中共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意见》提出的 24 条举措,我们认为,郑国光局长的讲话站位高、立意新,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新思路、新战略、新理念,我们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办法,抓好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落实,抓好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深化改革等工作,扎实推动我省防震减灾和我局(所)科研生产再上新台阶。加强党建和队伍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是践行“四个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我们班子成员要主动担当作为,认真抓好落实。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中国地震局党组的决策部署看齐,科学准确研判形势,强化责任担当,抓好务实推动,切实把责任扛起来。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中国地震局工作要求落实落地。

  二、制定计划,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决策部署

  (一)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强化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1.提升监测速报能力。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在重点监视防御区增补部分台站,建设地球物理观象台,深化台站管理改革,加强大中城市重要建筑群和生命线工程强震动观测管理,强化对重点监视区地震活动、断层微震活动监测。进一步提升地震速报能力,实现三要素自动速报、人机交互速报、震源机制、灾情快速获取及速报等,推进震源破裂过程速报。

  2.提升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建设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扩大地震预警的范围,提高烈度速报精度,加强武汉城市圈、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重点监视防御区等重点区域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3.做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震情”就是命令,“震情”就是指挥棒,我局将紧盯“震情”不放松,扎实做好震情监测、跟踪、防御、应对等各环节工作。一是提升我局地震观测台网的数据产出、数据核查、异常核实、分析研究、报告会商等环节工作质量,对相应的工作岗位,如监测台站、台网中心、预报部等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确保“震情”在我们的严密监控之下。二是推动会商机制改革,完善我省地震会商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提升预报时间尺度、分析处理方法的标准化水平,发挥科技支撑效力,发现异常,及时研判,逐步建立地震预测评价体系。三是积极推动开放合作,邀请兄弟单位、科研院所、高校等相关单位专家参与会商。四是将震情监视跟踪工作与各级党委政府防震减灾工作紧密结合,同时针对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震情趋势的变化,强化震情滚动会商,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

  为推进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今年 2 月 27 日,湖北局党组书记、局长姚运生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了中国地震局郑国光局长的讲话精神,落实2017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震情监视跟踪工作部署。要求全局上下按郑局长要求做好湖北的震情监视跟踪工作,创新基地的形变、重力、GNSS学科同时承担中国大陆7 级地震强化监视跟踪任务。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及各项指标,将任务分解细化,措施到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要求按计划开展周震情跟踪、月会商、年中会商、年度会商,“两会”、“十九大”等重大活动期间及出现重大震情还要开展震情加密会商和震情研判工作,创新基地各研究室主要负责人应参加会商和震情研判。承担任务的业务单位要主动作为,其他业务单位要支持配合,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分析预报工作水平与实效。

  (二)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1.全面落实抗震设防法规和标准。认真落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贯彻实施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要求进行抗震设防。抗震规划、建设规划、规划管理一体化,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履行各级政府抗震设防管理职责,切实将国家有关抗震设防法规、制度和标准落实到每项工程建设之中。进一步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提高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重大工程地震安全评价全覆盖,保障超高、超大建筑和核电、高铁地铁、高架路等重要工程的地震安全。

  2.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统筹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涉农项目,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组织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在重点监视防御区、高烈度抗震设防区,三峡库区以及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抗震设防示范户、示范村,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组织开展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标准。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农村民居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逐步建立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制度。

  3.保障城市地震安全。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城市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开展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县级以上城市老旧建筑物、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推进省域中心城市的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新、改、扩建的一般建设工程提供科学、经济、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推进建设大中城市震害评估和应急决策辅助系统,建立地震安全信息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机制,满足抗震设防管理和服务的需求。4.保障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将地震安全性评价、专用地震监测设施、减隔震措施等落实到位,持续促进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工程抗震要求,强化交通、电力、通信、水利水电、输油气管线、核设施等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

  (三)强化职能发挥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作用

  进一步明确湖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责、任务,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实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与各级减灾委、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以及军队、武警部队之间的工作协同制度和工作规程。我局已于4月10日召开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联系会议,近期将加强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一是有计划地开展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桌面推演,通过桌面推演查找薄弱环节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修订各专业组联动方案,开展地震应急数据共享工作。二是根据市州政府地震应急准备工作自查情况,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州政府进行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检查。三是丰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形式,加强重点防御区地震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完善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四是对各市州落实《湖北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情况开展年度评估检查。五是有计划分别举办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联络员培训班。

  (四)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1.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坚持“有感必应,应必及时”的原则,按照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新要求,加强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检促改,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为依托,加大全省市县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检查力度,完善考评指标体系,促使全省,尤其是重点监视区的市级现场工作队具备在震后3小时内抵达震中,县级现场工作队具备在震后2小时内抵达震中,开展先期应急处置的能力。

  2.加强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基础设施和人口密集场所地震应急预案全覆盖,增强地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建立省内异地支援和地震应急轮值制度,紧紧围绕实战要求,提升各队伍的实战能力。各市县应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购置必要的现场应急装备,提升现场指挥与处置能力。建立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完善灾情速报网络。各级政府应制定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方案,组织辖区内的机关、大型事业和中小学校定期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尤其是要强化在校学生防震避震应急演练。

  3.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促进地震应急救援联动,高效应对地震灾害,促进上下联动、军地联动、区域联动、社会联动,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确保震时形成合力。推进各地因地制宜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实现全覆盖,在市、县(区)城区街道及学校、医院、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设备。

  (五)提升地震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基础理论前沿探索。加强长期、中期以及短临的地震活动预报预测研究,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以现有台站为基础,探索建立以水库地震为特色的监测、预测及科学研究基地。

  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与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在我局(所)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加大引入国内外高层次地震学、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质构造等方面优秀人才的力度,对近十年来招聘进我局(所)的青年科技人员,加大“请进来、送出去”力度,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

  3.推进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在我省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强地震工程基础建设与技术开发应用,组织开展新型结构抗震、隔震、减震和健康诊断等,推进灾害评估模型、现场灾害调查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开发,认真总结和推广应用。开展基于原创的新型地震监测传感器的研发,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如特大型桥梁、水库、核电站、高速轨道交通等地震监测预警及紧急处置关键技术研发。

  4.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外观测实验站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湖北。建设地震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公共检索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湖北中震科技集团主导建立研究平台,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各类科技创新计划。实行绩效评价、择优扶持制度,引导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

  (六)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

  我局已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中国地震局党组重大改革精神,统筹协调解决我局全局性、长远性、针对性改革的具体问题,结合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举措和实施方案,推动、检查、督促我局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按照中国地震局党组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业务体制改革、震灾预防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四大改革任务。鼓励下属各单位、部门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广泛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目前,我局已向下属各单位、部门下达改革思路征集任务,将适时组织研讨,形成具体改革方案。

  (七)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1.完善防震减灾法制体系。构建由法律法规、组织机构、政策规划、应急预案、标准计量、行业制度、部门制度、单位制度组成的防震减灾制度体系。加强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应急救灾管理等方面的地方立法,修订和完善我省的政府规章,积极开展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地方标准建设。制定《地震预警管理办法》,颁布《武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编制《重要工程强震动台阵技术规范》等地方法规和技术规范,实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基础设施和人口密集场所地震应急预案全覆盖。落实各级地震部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优化防震减灾行业治理格局,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坚持依法行政。开展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地震应急等工作的监督检查,保证防震减灾法律制度落实到位。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执法能力培训和执法检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法制意识。

  (八)推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公共服务产品。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清单,提升地震速报、灾情速报、地震烈度分布、地质构造与断层分布、抗震设防要求、地震预警、地震安全性评价等信息服务能力,为公众普及地震科学技术、应急避险知识。

  2.建设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以全省现有60个市县信息节点为基础,建立采集、加工、服务为一体的防震减灾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包括地震速报与预警服务系统、震害防御服务系统、应急救援服务系统、政务服务系统。提高地震科技成果、数据和信息的发布和网络查询服务能力。向政府、公众、生命线工程管理单位、科学研究等提供服务,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显著提升我省地震安全的社会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九)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探索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公园、游园和避难场所建设内容,建设防震减灾主题公园。筹备成立地震科普宣教中心,引进科普宣教人才。加大普及和新闻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新媒体作用,利用各类科技馆、地震监测台站、地震遗迹遗址的科普宣传功能,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素质。

  (十)推进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

  1.完善地震信息网络。建设全省统一的防震减灾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在地震信息网络、信息共享的应用。围绕“数据资源化、应用云端化、服务智能化”目标,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我省地震业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强化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务。

  2.强化信息整合。集成防震减灾信息资源,挖掘、保存历史及现今地震科学和工作重要文献、科研、科考、科学总结档案信息,收集整合基础探测、观测数据信息。

  三、加强湖北局党组自身建设,为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决策部署提供组织保障

  (一)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政治站位

  湖北局党组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从讲政治的高度落实主体责任,统一思想、增进团结、真抓实干,共同谋划好我省防震减灾重点工作。湖北局党组将加强自身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责任担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两学一做”、党风廉政建设、巡视整改、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提供组织保障。

  近期,局党组对每位党组成员提出要求,一是要坚决落实中国局党组决定,维护发展、稳定大局。二是要有担当,理清工作责任和职责权限,严格执行“一岗双责”。三是要抓学习、抓作风、抓廉政、抓整改。四是要做好巡视整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全年目标和工作任务。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防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内控体系建设,将审计、财务自查等工作制度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紧盯重要领域、重点对象、重大项目,通过专项整治,排除隐患、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