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建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小军教授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围绕“对当前高校人才间的无序流动感到担忧”发表观点。
高校人才引进名目繁多、人才流动现象频繁、校企深度融合、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3月1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小军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不仅要鼓励培养拔尖高尖端人才,同时也要惠及普通科研教学人才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为了吸引、培养创新人才,国家和地方各高校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划。据统计,国家和省级分别推出人才计划84个和639个,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推出的“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的“长江学者”,中组部的“千人计划”等。
李小军表示,尽管国家给予这些尖端人才优厚的待遇,但如果要达到政府所提到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要求,还是应该出台政策激励更多青年科研人才的发展,推动青年科研人员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
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李小军认为创新人才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只有真正对专业感兴趣才能沉下心来做研究。“作为导师或者培养单位,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安心的环境,避免学生受到过多干扰,现在一些学生因为生活压力和外部环境压力大无法沉下心来做学问。” 此外,不一定每一个研究生都按创新型人才来培养。李小军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说到,有的学生具备应用型思维,有的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应该因人而异地去培养学生。“对社会来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培养,让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够成长。”李小军说道。
作为本次两会教育界热点问题,委员代表纷纷表达了对当前高校人才间无序流动的担忧,李小军表示,现在的高校人才流动现象与当前的人才政策有一定关系。 “现在不是人才流动,而往往是流动了才变成人才,也就是说,如果我不流动,我就体现不出人才这样的一个待遇,或者影响力,所以使得很多人为了流动而流动,而不是去找一个可能更适合自己做科研的地方。”李小军如是说。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引领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创新发展离不开科研成果的转化,而在大学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方面,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中提到,目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当中还存在行业政策不协调、不配套的问题,包括产权登记等方面,这些都是需要真正落实转化政策时要做的事情。对此,李小军表示,有很多的发明专利仍浮在纸面上,应用方面却鲜少有人关心。“国家应该鼓励如何将纸面上的专利技术直接应用到社会上去,为国家的科技生产力的提高做出贡献。”李小军说道。
此外,在今年全国两会提案和建议中,李小军建议要进一步理顺和健全市县地震工作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提升地方地震灾害综合管理能力。作为地震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他从专业角度解读了如何建立研究所、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在抗震设防方面,国家在新技术、新方法上都取得长足的发展,在中国地震区,研究所与企业联合起来做地震仪器观测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李小军呼吁,希望有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能投入进来,尤其在大型自然灾害管理、检测与减灾方面,企业应该配合研究单位或者高校来发展相关的减灾设备与技术。
(责任编辑:冯杨洋)